• 首页
  • 武汉卓尔
  • 中超
  • 国内足球
  • 国际足球
  • 综合体育
  • 足球直播
  • 企业频道
  • 新闻
  • 湖北足球网2021-08-02 15:32:20 热度:

    记者亲历苏炳添“封神”一夜 我的双手忍不住颤抖!

    当苏炳添在半决赛里第一个冲过终点线,赛场大屏幕上跳出9秒83的成绩时,澎湃新闻记者的双手忍不住颤抖。

    8月1日这一夜,亚洲飞人的极限第一次被推至9秒83,而亚洲面孔也第一次在电子计时器时代里出现在奥运会百米飞人大战的决赛舞台上。

    “以我目前的实力,已经是极限了。”苏炳添在决赛后平静如水,但他在不到10秒时间里所掀起的巨大波澜,在东京奥林匹克体育场里却久久没有平复。

    这一夜,在苏炳添冲过终点后所发生的的一切,会一直留在我们这些亲历者的脑海中。

    怒吼

    “对我现在的实力来说,还没有绝对实力可以进入决赛,只能尽力去拼一下。”在半决赛的前一天,苏炳添离开赛场前留下了这句话,“半决赛就当决赛去跑。”

    其实在说出自己的决心之前,苏炳添还不知道,自己的半决赛是一个死亡之组——世界第二的南非百米飞人辛比尼、排名第三的美国飞人贝克、排名第八的意大利选手雅各布斯,还有排名11位的英国名将优加。

    “看完分组名单,我觉得这场比赛我就跟自己比,忽视所有人,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

    站上半决赛的跑道时,苏炳添照惯例分毫不差地调整好了自己的起跑器,然后做了一轮热身跑,随后慢慢走回起跑线。闭眼、深呼吸、双手合十,然后在镜头前将大拇指和食指摆出一个“一厘米”的手势……

    相比于曾经那个“撸起袖子就是干”的动作,这是一套全新额“个人仪式”,苏炳添说,其实就是想提醒自己“进步一点点就好”。

    就连苏炳添自己都没有想到,这“进步一点点”竟然是男子100米亚洲纪录的一次巨大飞跃。

    发令枪响之后,苏炳添就处在了领先位置,而且一路领跑,“我就是有了那种脚感,当年跑出9秒91的脚感,突然间觉得和跑道还有起跑器非常粘合,我就知道机会来了。”

    挥拳,怒吼,然后坐在地上等待着最终成绩,直到大屏幕上第一个跳出苏炳添的名字,后面跟着9秒83的成绩,苏炳添才一下跳了起来,再次挥拳,怒吼……

    偌大的东京奥林匹克体育场,观众席的几乎每个角落都可以听到苏炳添的吼声。

    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不仅仅是兴奋和激动,用苏炳添自己的话说,还有惊讶和震撼。

    “我确实一直说过我们可以跑到9秒85,当时我说我自己做不到,我也希望后来人能够做到。”苏炳添终究还是自己兑现了期待,“我今天连自己都震撼到了,也许9秒83这个成绩,我以后再也跑不到了。”

    焦点

    半决赛结束后,苏炳添没有接受媒体采访,只是快速经过了混合采访区。半决赛和决赛之间只隔了2个小时,对于一位32岁并且已经释放出所有能量的“老将”来说,这段恢复调整期实在太短了。

    事实上,半决赛后的混合采访区里,中国的记者并不算多,一是因为疫情期间东京奥组委控制采访流量的原因,二是同一个时段在别的场馆还有中国奥运军团的夺金项目。

    除了大部分原本报道田径的专项记者,一部分记者在采访完早些时候巩立姣夺冠后,都已经匆忙赶往另一些场地。

    而就在苏炳添创造历史之后,澎湃新闻记者的手机里突然弹出了好几条同行发来的信息,“苏炳添竟然跑了9秒83?”“你在现场吗,他赛后有没有采访”“我们报社的几个记者现在打车赶过来了”……

    那一刻,苏炳添让东京奥林匹克体育场成了中国媒体甚至是亚洲媒体的中心和焦点。

    “羡慕啊,能在现场见证历史,日本媒体也都炸锅了。”一位多年生活在日本的朋友发来的一条信息引起了澎湃新闻记者的好奇,试着打开雅虎体育的日本网站,果然在这场半决赛之后,头条的几篇报道,都是关于苏炳添的9秒83。

    “太牛了!半决赛最后有点被追赶上的意思,但即使这样也是压倒性的胜利!”

    “日本人还在兴奋跑入10秒以内的成绩,同样亚洲的中国已经跑到前面去了。”

    “令人震惊的成绩,太感动了。”

    在留言区里,绝大部分读者的留言都是对于苏炳添的赞美和肯定,以及对于日本短跑运动员在未来的鼓励,这样的流言在短短几十分钟时间里成倍增长。

    在这项从最直观的感受上展现纯粹身体天赋和爆发力的竞技项目上,苏炳添用绝对的实力“跑服”了东道主的观众和粉丝,或许还有包括更多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田径粉丝。

    而在决赛后的混合采访区里,早早就已经聚集了大量从不同场馆赶来的中国记者,由于人数太多,赛场负责媒体采访的工作人员还把原本分割两块采访区域的铁马移开,但即便如此,由于流量限制,还是有很多记者只能站在混合采访区外。

    原本只规定了90秒的采访时间被延长到了10分钟,除了还在庆祝百米夺冠的雅各布斯,大部分运动员已经从混合采访区离开。

    而当采访结束中国记者逐渐散去,澎湃新闻记者突然看到,一群日本记者正围着刚才负责记录苏炳添采访内容的现场工作人员,向她询问着刚才苏炳添所说一切……

    苏炳添确实在赛后说了很多,他感谢了国家、粉丝、教练和领导,还有自己的家人的支持;回顾了从第一枪到半决赛再到决赛中间的心态变化和比赛过程;他也敞开心扉畅谈了延期一年对他的影响和冲击。

    而在10多钟的采访里,澎湃新闻记者感触最深的却是——苏炳添提到了他在2020年上半年训练到骨裂的一段“小插曲”。

    “2020年在封闭备战的时候,成绩也不比今年的成绩差很多的,但是一直没有比赛,然后在5月底的时候就训练过度,就出现了一些骨裂,然后看到钻石联赛取消,国内所有的比赛都取消,我自己就请假回家了。”

    苏炳添祝贺冠军雅各布斯。

    这就是苏炳添之所以能够在31岁依旧成为中国短跑领军人物的重要原因——

    不管面对任何情况,他都极度自律地完成训练计划;不管年龄多大,为了能够提高自己的成绩,将技术推进到新的高度,他多愿意做出改变和尝试。

    2014年,苏炳添就调整了自己的起跑脚,彼时,他坦言自己连怎么跑都适应不了;2018年,他刻意改变了自己的摆臂动作,还尝试了改善跑步过程中脚掌落地后的发力——那时,他已经29岁了。

    一位熟悉苏炳添的圈内人士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其实苏炳添自己一直在琢磨他的技术,他自己的主动改变和思考是不断提升的关键。”

    “今年上半年还在步幅上下功夫。”在赛后接受国内媒体《田径大本营》的专访时,苏炳添也说,在东京奥运会的跑道上,他的步幅和以往又有了些许改变,而这些改变正是创造历史的基础。

    “1月的时候,专门去练步幅,但是当时脚戳伤了一下,所以后来没有强行做调整。”

    的确,这些尝试并不是所有都能帮助到他,就像他所说,有一些带来了伤病,他选择放弃,但有一些带来了积极的进步,他就继续打磨到完美。

    当然,苏炳添给中国田径甚至是亚洲田径留下来的不仅仅是纪录,还有他不断突破的经验。

    在比赛结束后,苏炳添的主管教练兰迪·亨廷顿发了一段很长的朋友圈,感谢了这个超过12人的大团队对于苏炳添的帮助,其中不仅有医疗师、体能师、营养师和科研人员,甚至还有生物力学专家。

    “感谢保罗·法尔曼弥补了我们在医疗方面的空缺,感谢体能团队告诉我们在爆发力和力量上如何训练。”

    兰迪·亨廷顿将苏炳添的突破归功于整个“复合型团队”,“还要感谢曼恩博士填补了我们在技术知识上的巨大鸿沟。”

    而这也是苏炳添希望能够为中国短跑甚至是中国田径在未来带来的帮助。

    “我们这一代能做到的,也就是这一点(站上奥运决赛)了,我希望我们后面的年轻运动员,可以借鉴我的训练手段,然后调整,这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好的资源。”

    来源: / 责任编辑: 我爱小贝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湖北足球网;合作及投稿请联系:关注微信公众号联系小编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hbfc2000
    投稿请联系:
    关注微信公众号联系小编
  • 武汉卓尔
  • 首页
  • 中超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