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武汉卓尔
  • 中超
  • 国内足球
  • 国际足球
  • 综合体育
  • 足球直播
  • 企业频道
  • 新闻
  • 湖北足球网2022-11-20 21:41:04 热度:

    世界杯满足了我们的幼稚!

    世界杯今夜如期而至,让疫情二字有点尴尬。

    据我观察,很多人又激情澎湃了。我在想这个激情是什么东西。与其说它是对过往的怀念、对现实的逃离,不如说是一种向前的牵引。

    世界杯曾是几代中国少年窥探世界的窗口,它比小说、电影、音乐以及那些被渲染过的新闻都更直观、真实、鲜活。后来中国年轻人了解世界的途径未免有点多,再说“窥探世界”不太合适。感知世界吧,感知。或者享受。

    可是话又说回来,这届世界杯用“窥探”二字又没问题了。我突然觉得生活里所有其它信息都是被歪曲过的,但体育很难被歪曲。中国队打不赢就是打不赢。

    我没有切身感受过98之前的世界杯。我甚至主观地认为80年代的中国体育是蛮荒的原始的。我当然错了。1985年的519,国足输给中国香港队无缘世界杯决赛圈,工体外发生了大规模骚乱。据说路透社当时点评这一事件角度清奇:这标注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一部分。

    80年代中期,电视机在中国城市家庭开始普及。1986年,马拉多纳在墨西哥世界杯上天神下凡,用足球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个人英雄主义的极致演出。非虚构演出。单位里一位70年左右出生的大哥曾跟我聊起老马:“我们从小被灌输了很多英雄主义形象,直到球员马拉多纳在电视上出现,我才意识到英雄是真实存在的。对我们那一代的少年来说,老马带给我们震撼超过了所有人。”

    他这个描述,好像比我看过的所有影像资料都更能让我理解马拉多纳的存在。

    大哥说完这句话后又说,马拉多纳死的时候他特意写了一篇长文悼念他。随即他拿出手机给在场的人重读了这篇文章里的每一个字。你看,还有谁能让一位五旬中国老汉膜拜至此。

    前两天,一位74年出生的大哥给我发了他跟一位68年出生的大姐的一段闲聊对话(就是文章开头的那张微信聊天记录),间接证实了世界杯早早在中国风靡。

    “86年高考前夜,看了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到深夜。第二天考得还不错。”

    “86世界杯有转播了?”

    “是的。我爸带我和弟弟去他单位看。”

    74年的大哥说:“你能理解不,信息因为稀缺进而显得很有价值,然后会被充分地吸收。在介质稀缺的时代,人们的专注度更高。那时候足球已经是社会热点话题,而且很多人已经能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 我常通过跟前辈聊天的方式感受以前足球在中国的味道。74年大哥还说:“我在上高中的时候,当时班主任跟我聊足球时说:年维泗不下台,中国足球没希望。”扯远了。我的意思是,我知道了,80年代中国的城里人已开始着迷于世界杯这一伟大发明。

    不过74年大哥说,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才是第一届真正在中国流行的世界杯。这一判断未必没有主观色彩,但他嘢有两个客观论据:“其一,那是央视第一次全程直播世界杯,而电视在中国已经普及。其二,意大利模特漏点的开幕式表演没有被掐掉,中国人的心房彻底被打开。”

    后来看影像资料,我发现1990年的马拉多纳比1986年的更帅,更有一种不可一世的桀骜和舍我其谁的霸气。那种气质几十年来无人可复制。90世界杯谈不上经典吧,最经典的是加斯科因和马拉多纳的眼泪。

    刚好在1980年出生的人,10岁那年会遭遇1990意大利世界杯,14岁那年会遇到1994美国世界杯。但若以85年生人为80后的中位数,算起来,1998法兰西世界杯对中国80后更具启蒙意义。

    我要声明,这个结论并不主观,有多重原因:

    94美国世界杯的比赛时间对中国人不太友好,12个小时时差,难搞,只留下了后来网友在天涯社区里说自己被父亲半夜喊起来看巴乔踢飞点球的段子。我模糊的记忆里,曾在家里21寸的金星牌彩电上看到过94世界杯的新闻片段,一个棕色混血女孩挥舞着黄绿色的国旗。但98法兰西世界杯时,足球氛围已不同,配上瑞奇马丁律动勾人的《生命之杯》,空气里都是多巴胺的味道。

    那几年甲A联赛盛极一时,国内掀起了职业足球热潮。97十强赛虽然国足兵败,但也为很多新晋球迷普及了世界杯的意义,否则为什么会有中国第一篇爆款网文《金州不相信眼泪》。世界杯第一次从24强扩军到32强,早场比赛晚上9点开始,正是黄金时间。央视对其报道规模前所未有,除了比赛转播,还开始推出感染力更强的专题节目,各种温故知新,世界杯漫长的历史开始通过影像被系统铺陈在中国少年面前。各地兴起的更接地气的都市报第一次参与世界杯,比如后来盛行的《南方都市报》是靠98世界杯的专版《五文弄墨》第一次洛阳纸贵。

    我记忆里有一堂奥数课,教室里有一份大报纸,可能是南方日报,还是羊城晚报,反正是大报纸,上面有一个正儿八经的大标题《冰王子缺阵荷兰比利时互交白卷》,大概是这样。我不知道冰王子是谁,踢个球怎么还是王子了。后来知道了。博格坎普绝杀阿根廷庆祝的时候,黄健翔在麦克风里感慨:“确实是球星。”

    图:这一脚让多少少年入坑。

    98世界杯结束后,央视五套自制的一个世界杯MV叫《从头再来》反复播放,这个MV绝对感染了我。如今看来它的剪辑略显粗糙,但不妨碍它是几十年来央视五套最经典一个MV——很多年后在B站该视频的弹幕里你能感受到这一点。

    MV最打动我的是其中一帧,太真实了:一个金黄色短发、穿红白格子吊带衣的克罗地亚妹子在另外几个克罗地亚妹子的簇拥下羞涩地笑。短发很酷,是小红莓乐队主唱德洛雷斯最标志性的短发造型。红白格子吊带衣就更酷,我从未见过。我现在应该这样形容我24年前的感受:妈的,怎么有这么一个国家有这么一个姑娘,长得这么好看。

    MV的最后一个镜头给了苏珊娜,肥罗当时的女朋友。苏珊娜披着巴西国旗的样子风情万种,就像整个巴西海岸线上的浪都拍在了她身上。我对巴西的最初想象基本源于肥罗和苏珊娜。我是在98世界杯之后痴迷于足球的,毫无疑问它启蒙了我。没错,就是启蒙,像伏尔泰启蒙法兰西一样。

    2002年世界杯,可能注意力主要在中国队身上,对赛事的印象反而不那么深。教室里有了高科技,投影投屏,所有人在投屏上看中国打哥斯达黎加。可惜了,杨晨接某东的边路传中一脚打中门柱,错过了中国队最有可能进球的机会。

    那年我高二,有一件场外事倒是记得清楚。班上有个女生喜欢欧文和英格兰,英格兰对阿根廷肯定得看,看贝克汉姆复仇嘛。我带她逃了当天的晚自习,跑到语文老师宿舍里看直播,语文老师也是球迷。剧情果然完美,欧文造点,贝克汉姆点球命中。但是麻烦来了,年级级长像大王巡山一样巡视各个教室,发现我俩不在,很生气,据说还去操场的阴暗角落里找了,没找到,然后直接给家长打电话,闹得满城风雨,要写检讨并公开朗诵。我们学校学风一流,我中学阶段只逃过一次课,就那次。

    2006年世界杯,意大利粉嗨了,我记忆比较模糊,能想起来的第一件事是卡恩给莱曼打气。莱曼是我看球20多年里最喜欢的门将,没有之一,也没有其二。我只喜欢莱曼。我喜欢他长得温和又硬朗,比一般德国人顺眼。不过那年我是捷克球迷。哦,那我还记得另一件事,罗西基有个远射。那年《波西米亚狂想曲》只演了一个前奏,戛然而止,罗西基的远射就是那个前奏。

    2010年南非世界杯前夕,我突然是足球记者了,真的很突然。报社招人,我投简历,领导面试后说,你跑足球吧。后来我才知道,做足球记者比读清华北大的几率低多了。广东1亿人,顶多就100个足球记者。中国14亿人,顶多就1000个足球记者。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想做足球记者,但几乎每个人都想考清华北大,我这么比较确实不太合适。有一点是确定的,我一直说,我是华南理工大学历史上最伟大的足球记者,这准没错,因为历史上就我一个。

    那年我在后方写滞后的比赛消息和短评,参与感并不太强,报纸这种载体已经显出了它在赛事新闻上的尴尬。奔赴南非的前方记者,写回来的是鸿篇巨制,跟比赛关系不大,写的是南非的人文,可读性很高。但更牛逼的是后方另一位同事,上外网找资料,每天写一个版的世界杯趣闻。那个月他拿了3万多的稿费,据打稿分的副主任透露,这厮创下了报社历史记录。那年上外网还不用翻墙,能直接上谷歌。该同事后来回忆说:“那时候几个英国媒体和ESPN就能养活我。“

    又过了四年,2014年夏天,我30岁了,第一次去前线采访世界杯。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这段经历:美妙。

    我记得报社的世界杯特刊封面冠名权120万卖给了王老吉。那时候真有钱,派了2个文字记者和1个摄影记者去巴西。我第一次置身于一个大场面——并非在球场,而在里约热内卢的沙滩上。科帕卡巴纳海滩是我到过的最壮观海滩,海岸线很长,海滩很宽,海浪不平静也不夸张。我第一次看到来自不同国家的男男女女穿着各自国家标识的衣服在沙滩上玩耍、聊天、合影,阿根廷、智利、意大利、哥伦比亚、日本国旗交织在来往的人群中,非常具象的大同世界。

    世界杯前方和后方感受不太样。

    为了了解巴西,我出发前看了好几本书,可见我认真对待那次工作。但我还是爱玩,我在萨尔瓦多、玛瑙斯、贝洛奥里藏特和圣保罗兜了一圈,在亚马逊河钓起过一条食人鱼,做成ins的头像。决赛之前我回到里约,感受到氛围已经不一样。

    巴西人随着主队在半决赛1比7惨败给德国而安静,满街都是沸腾的阿根廷人。新闻里说,“10万阿根廷人进军里约”,像来打仗一样。很多阿根廷人是开车来的,没钱住旅馆就直接在沙滩上露营,在海里洗澡。阿根廷球迷有个喜好:挥手臂打节拍唱歌。里约地铁车厢的车顶比较矮,他们轻松用手拍打车顶,边拍边唱,人太多了,感觉车厢会被他们拍烂。

    我在沙滩上跟几万没有票的阿根廷人一起看决赛。球输了,阿根廷球迷确实哭了,千真万确。我此前只在媒介上看到很多人渲染阿根廷的悲情色彩,这次我眼见为实。1米8的大活人,就坐在路边哭。

    沙滩上还发生了骚乱,巴西人和德国人联合起来庆祝胜利,阿根廷人把他们围在中间,相互投砸东西。僵持几十分钟后,巴西人和德国人冲出来了,人群散去。路边,一个新加坡来的华人女孩哭了,她的头在混乱中被砸伤了,一脸的血。我心想这可能就是世界杯。

    又过了四年,2018俄罗斯世界杯,这次报社已经穷了,只派了我一个人去,预算前所未有地少。但毕竟去了。传统媒体的生态已经发生了变化,不仅要写稿,还要拍视频,录音频。我好像每天要给报社录一个早间音频节目,有次我在下诺夫哥罗德回莫斯科的深夜火车上录音频,怕影响旁边的人睡觉,只能跑到两节车厢之间没人的地方录,传回后方的音频里,火车轰隆轰隆的背景声很清晰,回想起来也有点浪漫。

    我的关注点依然在球迷身上。据说很多阿根廷人习惯把几年的积蓄花在看一次世界杯的旅途上,阿根廷国内甚至有一种贷款叫“看球贷”。反正阿根廷又占领了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这是我第三次看到阿根廷球迷在海外开疆拓土了。第二次是2015年日本世俱杯,我看到河床球迷把大阪填满了。知道了,人家那叫文化。

    俄罗斯世界杯有两个场面让我震撼,电视里感受不到,必须在现场。小组赛第三场,阿根廷跟尼日利亚踢生死战,马拉多纳来了,他在贵宾看台上看球,就在我所处的记者席的后方不远处。镜头定格了这一幕:梅西进球后,马拉多纳表情狰狞,身体却宛如一尊上帝雕像。这天阿根廷惊险晋级,球场内还传出一个消息,马拉多纳因心脏不适中途离开了座位,进入包厢做了临时治疗。两年后马拉多纳心梗突然离世的消息传来,我又想起了那一幕。

    八分之一决赛,哥伦比亚遭遇英格兰。记者席就在球场边。哥伦比亚头号球星J罗因伤缺阵,刚好跟助教坎比亚索坐在我前面一排看球。哥伦比亚补时阶段绝平英格兰,J罗和坎比亚索抱在一起疯狂嘶吼,就在我眼下。我也很兴奋,因为我买了500块平局,但我克制了,尽量不喜形于色。这是我经历的第6届世界杯,我从青葱少年变成了老赌棍。

    又一个四年过去了,物是人非。还有不少同行飞到卡塔尔采访,说明足球记者这个物种还没有灭绝。当然,功能已经不同了。四年前,重庆上游新闻的兄弟跟我同屋睡,每天吭哧吭哧写3000字的稿子,累得都没精力去逛脱衣舞酒吧了。这次上游新闻的特派记者跟我说,一个字也不用写,只拍短视频就够了。可惜卡塔尔没有脱衣舞酒吧。

    真的能完全读懂“媒介即信息”这句老话了。

    现在有一种职业就叫V,分大V中V小V。抖音在后方签了好多大V做了好多节目,好像都卖出了广告,小V则自己发发微博,日拱一卒,希望大赛期间能涨点粉,争取早日当上中V。

    我又回到电视机前看世界杯了,感觉很不错。几十年来,生活很多东西已离我远去,只有世界杯如期而至。虽已近四旬老汉,我还是能感觉到世界杯的牵引,感受到了少年心动。我想起一句名言:人类永远幼稚。其实这句话不是别人说的,正是在下说的,但我绝对没说错。

    人类永远幼稚,世界杯满足了这种幼稚。

    来源: / 责任编辑: 我爱小贝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湖北足球网;合作及投稿请联系:关注微信公众号联系小编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hbfc2000
    投稿请联系:
    关注微信公众号联系小编
  • 武汉卓尔
  • 首页
  • 中超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