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共青团中央转发的一则消息引发关注:云南大学出台新规,从2021秋季入学的大一新生开始,如果哪个学年的体质测试不及格,就拿不到大学毕业证书。
这一被网友称为“最严体育校规”的具体内容为:每学期进行体质测试,项目包含50米跑、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男子引体向上/女子1分钟仰卧起坐、男子1000米跑/女子800米跑,5个项目满分100分,60分及格,每学年选择两个学期中成绩最好的一次记成绩,可多次补考,如果学年成绩依然不及格,就拿不到毕业证……(带病或残障学生可免测)
附:体测具体及格标准,你能达到吗?
1,50米跑(20分),男子及格分:大一大二9.1秒,大三大四9秒;女子大一大二10.3秒,大三大四10.4秒;
2,坐位体前屈(10分),男子及格分大一大二3.7厘米,大三大四4.2厘米;女子大一大二6.0厘米,大三大四6.5厘米;
3,立定跳远(10分),男子及格分大一大二208厘米,大三大四210厘米;女子大一大二151厘米,大三大四152厘米;
4,男生引体向上(10分),大一大二10个及格,大三大四11个及格;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10分),大一大二26个及格,大三大四27个及格
5,男生1000米跑(20分),大一大二4分52秒及格,大三大四4分30秒及格
6,女生800米跑(20分),大一大二4分34秒及格,大三大四4分32秒及格
云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王宗平称,这一规定的初衷,是让大学生们锻炼起来,“这是一种善意的强制”。
消息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人提出疑问:体育锻炼是兴趣爱好与自主选择的事情,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了,强制性的把锻炼与毕业挂钩是否合理?还有人认为:大学生以专业学习为主,目的是培养各专业领域的人才,如果因为体育不及格而影响毕业,比如一个数学天才,因为跑步不好,而失去进入这一领域继续深造或工作的机会,如此一刀切是否矫枉过正?
回答这些疑问,先要看看目前中国学生身体素质的整体情况如何。
今年9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第八次(2019)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情况。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说,中小学生的体质与健康出现好转迹象,但大学生体质下滑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持续下降。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不难理解。
2019年全国中考升普高的录取率为57.73%,高考升大学录取率79.53%,但本科录取率44%,一本13.8%。一层层的应试筛选,想考上好大学,走上塔尖出人头地,就要比别人学得更苦更累。在升学压力下,强化学习、题海战术是基本功夫,体育锻炼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多做一小时题,比多踢一小时球更要紧。
在这种应试竞争环境下选出来的天之骄子们,缺乏锻炼习惯者的比例明显高于中小学阶段,身体素质整体变差,也是无奈的结果。央视《新闻1+1》节目曾给出这样的数据:截至202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小学生6.5%,初中生14.5%,高中生11.8%,而大学生为30%,三成中国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及格!
前年,曾有过上海某高校体测1000米,多名大学生晕倒被救护车拉走的新闻。而大学生上二楼都要坐电梯,已成为高校里见怪不怪的现象。据王登峰介绍,中国学生的身体素质,从高二开始到大学一直呈下滑曲线,这一趋势多年得不到扭转。
在当下中国社会,应试指挥棒,仍然指挥着一切。在这种大背景下,“以毒攻毒”,用应试的办法来促进体育锻炼,成为了有关部门的无奈之举。
在中小学阶段,课业减负、取消小升初考试录取、中考体育与语数外同等分值等重磅政策不断推进,带来了一定效果。过去,体育老师经常“被生病”而改上语数外主科,是很多人记忆中的趣闻轶事,如今在应试指挥棒下,体育课的重要性相对有一些提升,西南大学官渡实验学校体育老师杨义清对媒体说:为备战中考体育,从初一到初三,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增强趋势。而据王登峰称,“在身体柔韧性、力量、速度和耐力等方面,中小学生出现了好转”。
用考试压力逼着锻炼,总比根本不练强吧?
于是,同样思路用在了大学教育阶段,云南大学体育不合格不给毕业证的举措,初衷是改善大学生体质状况,借鉴的是考试指挥一切的思路。你不练,我就逼你练,多多多少有点用,多多少少。
必须说,现阶段国情之下,体育锻炼与考试挂钩,是无奈之下的举措。有其必要性,但也有不少弊端。
包括中考体育考试在内的测试方式,项目单一,功利目的性太强。长跑、短跑、立定跳、仰卧起坐、引体向上……成绩可量化,便于考核操作,但也导致了“应试体育”的出现。在分数指挥棒下,考什么才练什么,与兴趣爱好无关,用家长的话说:“不考你练它干嘛?”
体育课也随之变了味。由运动技能锻炼,扭曲成了考试项目训练,上课只围绕考试项目强化练习,不顾学生感受。至于体育课上练习稍息立正、正步走、队列行进,更是把军事化训练混同为体育,长此以往,体育课成为负担,变得枯燥乏味,学生避之不及,不愿意再上体育课。这与体育的初衷,其实是背道而驰的,大部分运动项目产生之初,都是因为好玩有趣,缺乏兴趣的强迫式坚持,成为了一种煎熬。
应试体育,还有可能造成信息误导。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马军就表示,中小学生体质好转,有可能只是体质测试带来的假象,是学校和家长针对性提高学生考试指标的结果,学生只是不断强化测试项目的成绩,没纳入考核的运动项目没人参加,体育考试是合格了,但身体综合素质却并未有真正意义的改善。比如,小学生只训练跑步、跳绳、仰卧起坐、体前屈等考试项目,其他运动项目基本不参加,打篮球怕磕着,踢足球怕闷着,如此“锻炼”,怎么可能全面提升学生体质?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19年开展了全球首个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趋势调查研究,发现科技与生活方式的进化,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电子革命彻底转变了人们的运动模式,改变了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游戏及旅行的地点与方式,渐渐把人隔离在各种封闭空间之中。运动是最明显的指征之一……身体活动不足已成为全球过早死亡的第四大危险因素。”
这里顺便吐槽一句个人观点,电竞是竞技项目,但它不属于体育运动范畴,不具备强身健体的属性。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你是家长,想让自己孩子身体好一点,是让他出去踢踢球,还是关屋里打电竞?
体育,顾名思义,在运动之外,有教育的功能。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享受运动的乐趣,强身健体,磨炼意志与性格,把运动变为坚持终生的习惯,并至少掌握一个运动项目的技能,从中长期受益。
但在中国,这似乎很难,不切实际。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调查数据,在中国,成年人的体育活动参与率为19.7%,男性(22%)高于女性(17.3%)。而规律性定期运动(每周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钟)的中国成年人只占12.5%。该调查还显示,国人体育锻炼的参与率,与年龄段、城市or农村、教育程度、收入水平、是否从事体力劳动等,有着相应的关联。
中国人为什么不爱参加体育运动?为何只能靠考试的手段来逼迫孩子们锻炼?没有锻炼习惯的大学生就算体测咬牙过关,毕业后还会坚持运动吗?又有多少平头老百姓,疲于奔命在一场名为生存的考试之中,无暇顾及其他,更别说体育锻炼……这些问题背后,也许是社会发展阶段、收入分配与福利保障、历史文化传统、民族性格等更深层因素的汇集……
道理谁都懂,“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生命在于运动”,但当学生们在高考压力下埋头苦读、年轻人每天上班3小时通勤奔波、中年人为房子物价医药费而困扰时,抽空出去跑跑步、踢踢球便都成了奢望。
回到体测与毕业证挂钩的话题,云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王宗平说:“如果能让孩子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我们愿花四年帮助他们养成。”这种强制也许是善意的,但体育的涵盖范畴,不止四年,而且是个超越学校教育阶段的更大话题,它不仅是学校的事、家长的事、孩子的事,它的背后,是社会,是国家,是更高的责任主体。
让老百姓过得再好一点,再有钱有闲一点。发展体育的关键,其实在体育之外。
希望未来能有那么一天,当孩子放学扔下书包说:“爸,我出去踢会球”时,你可以一身轻松的对他说:
“走,我和你一起”。
记者:国奥11月热身首选亚洲同年龄段球队,泰国参赛意向很浓厚
水庆霞再招涂琳俪,已征召8位留洋球员备战奥预赛
888!梅西预计获第8座金球!第8次中国行!8日在中国比赛!
韦世豪:三镇卖外援求生做得特别对,日韩球队都靠卖球员维持经营
王霜:一直想帮中国女足变更好,只要国家队需要我随时都在!
解读《2020年中国体育彩票社会责任报告》!